为解码湾区平台枢纽的多元共融实践,从琴澳一体化透视双循环支点新范式,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激活“一国两制”创新势能,2025年4月18日-19日,广州华商学院开展“职业锚定·创业拓新”就业创业研学活动。
本次参访地点包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馆、博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望厦山房1952文创之园、369合伙小镇、澳门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澳门荔枝碗船厂活化片区等。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馆
4月18日上午,研学团队前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馆参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题展览,规划馆作为展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关键窗口,承载着重要使命。馆内展览以“琴澳和鸣”为主题,聚焦横琴朝着促澳多元和琴澳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以赴推动“四新”产业加快发展、澳人澳企快速增长、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建立的辉煌历程,展现出合作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以及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
展馆解说员以“澳门科学一号”卫星为切入点,向研学团队系统介绍了澳门特别行政区与中国内地联合研发的重大成果。她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标志性项目,“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由国家航天局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研制,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开辟了内地与澳门在航天等创新科技领域开展合作的新路径,拓展了以内地为基础、澳门为窗口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广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间,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和航天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生动展现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下区域协同创新的强大生命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题展览通过丰富的图文影像、实物展品、多媒体技术以及智能化模型等展项,生动直观地展现了琴澳一体化发展的情况和近年来粤澳深度合作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澳门+横琴”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逐渐建设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逐步绘制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一国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宏伟画卷。
博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4月18日下午,研学团队参访博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博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澳门IT解决方案市场的领军企业,在澳门为多个行业领域客户设计多功能环境、构建及建立全面IT解决方案等方面享负盛名。
公司负责人围绕“一国两制”政策框架下的跨境科技合作展开深度解读,系统阐述了澳门与内地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公司通过建立联合认证机制,突破技术参数、质量检测等领域的差异壁垒,着重阐释了两地数据安全管理政策衔接方案,展示了通过加密传输、分级分类管理等技术手段,实现科研数据安全共享的创新模式。
现场工作人员演示了脑机接口智能轮椅等典型案例,通过精准匹配医疗资源需求与技术创新方案,生动诠释了跨境协同创新机制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价值。整场解读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揭示了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帮助师生清晰把握二者协同发展的实践脉络。
望厦山房1952文创之园
望厦山房1952文创之园以“文化传承与融合创新”为核心理念,采用“1+4”战略布局,通过融合艺术生活体验、人文商业运营、社区休闲服务与文旅观光功能,打造出具有复合型文化地标价值的城市空间。该项目通过活化历史建筑肌理,创新性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产业升级的互动模式,为澳门历史城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文保活化+业态焕新”的实践样本。
望厦山房项目负责人杨洪伟先生热情接待我校研学团队,围绕园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创新运营模式展开系统介绍。他结合建筑改造实践,重点解析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即通过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整保留建筑历史风貌与文化基因,创新性植入文创市集、数字展陈等业态,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价值转化的动态平衡机制,实现历史文物从静态展示到活态叙事的转变。通过展示园区将大三巴牌坊元素转化为系列数字藏品的典型案例,生动演绎政策赋能与技术创新如何协同驱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译,令师生们直观理解文保活化项目中“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369合伙小镇
随后,研学团队赴369合伙小镇参访交流。369合伙小镇联合创始人兼行政总裁杨洪伟先生结合平台发展实例,生动展现了“资源整合+社群运营”的独特运作模式。该平台通过构建立体化资源网络,破解传统创业生态中资源碎片化难题,依托行业垂直社群搭建与会员制运营体系,形成涵盖知识共享、项目共创、商业联动的协同创新生态。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了资源分散的壁垒,构建起创业者之间紧密的联系网络,促进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与合作共赢。
在互动交流中,杨洪伟先生鼓励师生们积极投身各类实践活动,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精准洞察社会需求,充分激发自身的创新力量。在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中,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自我,以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抓住时代赋予的创新创业机遇。
澳门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4月19日上午,研学团队参访澳门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接待人员详细介绍了澳门大学创新创业培育体系,该体系构建起一套从创意启发、项目孵化到企业加速的全流程培育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接待人员着重展示了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联网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案例,生动展现了澳门大学在前沿领域的创新实力,以及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能力;围绕产学研合作的关键环节展开深入讲解,从合作关系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到利益分配模式的设计,系统阐释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作模式,为师生们打开了产学研合作的认知新视角,深化了对其运作逻辑与实践价值的理解。
研学团队聆听“创业专案建设与管理——路演技巧与应用”专题讲座。创业导师陈廷殷博士以多组成功与待改进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横向对比项目定位、受众需求、展示策略等核心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对路演PPT设计与演讲稿架构进行深度拆解。陈廷殷博士聚焦项目亮点提炼,系统解析了如何精准挖掘商业模式创新点、凸显技术壁垒优势、锁定市场增长潜力;在逻辑架构优化环节,提出“问题导向-解决方案-价值呈现”的方法论,并结合视觉传达原理,从色彩搭配、信息层级规划、动态效果运用等维度,详细阐释PPT设计要点。
通过陈廷殷博士的专业指导与实战演练,师生们系统掌握了路演策划与执行的全流程,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双提升,为后续参与创新创业路演筑牢了坚实基础。
澳门文化局路环荔枝碗船厂活化片区
4月19日下午,研学团队走进澳门荔枝碗船厂活化片区开展参访交流。这片承载着澳门传统造船业厚重历史的区域,在改造过程中以尊重历史文化为核心,完整保留船厂建筑结构、工业设备与生产工具,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功能焕新,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之作,系统展现了澳门造船业的历史文化脉络。
项目负责人围绕工业遗产活化的具体方案,详细解读建筑结构技术标准与功能空间改造的创新设计。在实地参观中,项目团队通过实物展示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师生们沉浸式感受工业遗产的创新魅力。在保留原貌的造船车间内,传统木工工具与现代数字投影技术交相辉映——投影生动还原从原料加工到船舶组装的传统造船工艺,历史与现代在此碰撞交融,加深了师生们对文化遗产创新利用的理解,也为师生们在文化创意、历史传承等领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鲜活范例。
广州华商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战略思维着眼全局、以系统思维协同各方、以辩证思维把握规律,奋发有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学校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创新型人才高地和应用型教育新示范,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国际化、复合型、实战型人才新动能。
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布局,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发展机遇,拓阔学生就业创业的成长及发展空间,以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图文/创新创业学院 责任编辑/刘育静)
上一条:凝心聚力担使命 全力以赴迎评估——教师教育学院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领导工作任务部署会
下一条:解码商业模式创新,赋能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创业管理》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