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

【专访】经济与金融系王德高: 十年华商风雨情

2015年06月23日

十年光景如一梦,梦中花开又花落。十年斗转星移,十年花开花落,十年华丽转身,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转身的一瞬,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慨与热爱。有人说,十年是一个里程碑,华商学院历经十年风雨,终于在今年迈入了十年的里程。正值华商十周年之际,我们十分荣幸地采访到经济与金融系主任王德高教授,为我们讲述了 他在华商的三年多时间的点点滴滴。

镜头转向我们的采访现场。采访一开始,王德高教授回忆道,从2012年2月份初来华商学院任职,已经三年半了,对华商还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也许冥冥之中早有注定,自从武汉大学退休以后,来华商学院至今,见证了华商学院三年多的快速发展时期。

当记者问到:在华商的这段日子里面,对于华商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些事情是什么时,王德高教授回答:对于华商,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实在太多,尽管有时候很多方面不是很完善、规范的,譬如:制度建设方面。相比三年前,华商是在进步着的,各方面也在逐步地走向规范化与制度化。在师资方面,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许多新鲜血液;在管理方面,我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在过去的时间里,也许一直以来名声都不算太大,但近三年多来学院各个方面发展飞速,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当然,我们学院老师申报的很多科研项目也都取得了一些可观的进展;集团董事长廖榕就先生也拨出上千万元来创建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目前有两期学生在这个项目上实习,我们的老师与学生都在这个项目上收获颇丰。同时,我院也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成立了创业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也是我院一大教学特色。另外,我们的学校也比较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是取得较大成绩的。

在后来接受记者的访问“对我们经济与金融系建设的看法以及未来期望”时,王教授认为:经济与金融系三年多来发展飞快,尤以师资力量和学生数量发展最为典型。记得刚到我系时,系里只有1664 位在校同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3500多位同学的壮大群体了;当年的教师只有20多名,现在也增加到了40多名了。看着这些令人可喜的变化,自己心中也是十分满意的。在会计系升为会计学院后,我们经济与金融系就一跃成为我们学院第一大系了。王教授说,经济与金融系发展空间还是蛮大的、经济类专业不仅从在我院至整个中国,而且从全世界来说都是十分有份量的,也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大省,更是强省,所以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可观的。但是,我院的学生素质还是有待增强的,与一些一本、二本院校相比,我们在这方面是有些欠缺的。谈到这里,王教授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习惯每天早上6点起来晨练的他,很难在校园里看到学生早起早读的身影,到处是一片寂静,“也许孩子们还在甜美的梦乡里吧!”王教授风趣地说道。后来,他表明:作为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自觉吧,而他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引领我们向梦想进发,永不停歇。唯有当学生的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增强了,学院的学风以及整体风貌才会更加浓郁!

最后,问及王教授“对于我们学院以及经济与金融系的展望”时,教授说:我们学院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兼程,从原先教师和学生的数量较少发展到现在拥有两万多名学生的规模,师资数量在不断增多、师资力量在不断增强,从一颗幼苗成长为一颗大树实属不易!事实表明,我们学院经过了历史的重重检验与洗礼,未来也一定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华商学院作为本科院校必须重视科研,必须重视科研项目的档次,用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采访的最后,王德高主任对经济与金融系寄予厚望,经济与金融系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和学风建设、专业建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努力把经济与金融系逐步建设成为在广东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系。

十载华商,我们风雨同舟;十年桃李,我们共同期待;十年记忆,我们已然拥有。希望经济与金融系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祝愿华商不断发展壮大!

 

搜索

复制

上一条:【专访】陈纯华:未来华商,你我共前进
下一条:【专访】经济与金融系林海明:我与华商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