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2025华商管理论坛“AI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广州增城保利郡雅酒店举办。本次论坛由广州华商学院主办,广州华商学院管理学院承办,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广州华商人力资源产业学院等单位协办,汇聚了高校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以及行业协会代表,共同探讨在AI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产教融合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开幕致辞:破局AI浪潮,重构人才培养“双螺旋”
上午9时,论坛开幕式在保利郡雅酒店会议厅举行。开幕式由广州华商学院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袁仕海主持。袁仕海书记首先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逐一介绍了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包括来自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
在随后的开幕致辞中,管理学院领导介绍了管理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现状,并提出三大破局方向,重构教育新范式:一是从“知识灌输”到“技术浸润”,打造“AI原生”培养体系。我们需要重构课程矩阵,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融入课堂,把机器学习算法嵌入课堂,通过真实企业数据训练决策模型。管理学院尝试与企业共建“AI课程实验室”,学生提前掌握AI工具的“正确打开方式”。二是从“单向输出”到“生态共生”,编织产教融合新网络。真正的教育创新,始于“打破”校园围墙。学院深入挖掘“双导师螺旋培养模式”,共建“AI+核心课程”标准,让技术素养与管理智慧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双引擎”。三是从“技能培养”到“价值锚定”,守护人机时代的管理初心。当算法开始预测员工情绪,当AI生成的方案精准匹配每个个体,我们更需警惕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教师应让数据能力与管理温度同频生长,我们坚信,未来的学生培养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应是人机协同伦理的守护者。
(广州华商学院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袁仕海)
上午专场巅峰对话:6位专家及企业精英解码AI时代的人才密码
上午巅峰对话专场由广州华商学院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袁仕海主持。袁仕海书记在专场开场致辞中指出,AI时代的背景下应探讨如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模式。基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时代背景,他提出,应重新审视并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
在主旨演讲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分享了他们对AI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深刻见解。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谌新民教授围绕优化人才生态展开,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培养的重点。分析了人口结构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科技变革带来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重塑劳动力市场等宏观背景,同时指出政策碎片化、供需脱节等政策挑战。他强调,广东因经济转型对人才求贤若渴,需依靠产业与税收政策广纳英才,通过营造城市生态、以产业为导向构建人才政策框架等措施,引领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
(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谌新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谢俊教授深入探讨了在AI冲击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分析了AI在科学领域改变人员选育用留方法、手艺领域精准测量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冲击,同时指出AI存在技术、歧视、数据保护等问题。他总结出学生存在的共性特质,并从走国际化路线开展国际合作、借助法学优势优化培养方案等方面,提出应对人才培养问题的策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导谢俊)
飞书生态管理咨询总监刘益君女士分享了在数字化原生组织字节跳动中,对AI的思考以及人才管理的变化。她介绍了个人曾在字节跳动的工作经历以及字节从初创到如今业务遍布全球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字节跳动“人是资本”的人才观,在“招人”上关注底层能力、借助AI推荐题目,“育人”上注重目标管理、借AI辅助思考,“用人”上降低技术门槛、让员工数据浮现。她强调,在AI时代,个体应提升能力,组织需激活动力以发挥AI价值。
(飞书生态管理咨询总监刘益君)
广东财经大学陈小平教授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展开,公布了2024年该专业大学排名情况,包括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数量,以及地域分布中江苏开设数量最多、广东发展良好的态势。他强调,一流专业申报需考虑的高校基本情况、学科带头人等方面,并以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展示专业建设成果,指明需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教学成果等建设路径。
(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小平)
华美首席人力资源官、集团人力中心总经理孟丽华女士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探讨AI时代人力资源的情况,点明传统人力资源工作重复性高、团队规模小的特点,并介绍了boss直聘等常见招聘渠道的特点。同时,她详细阐述了AI训练师、员工体验设计师、HR数据分析师等新兴岗位的技能要求、工作流程和招聘需求,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基础数据分析工具、构建三维技能矩阵等发展建议,帮助学生把握AI时代机遇。
(华美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集团人力中心总经理、直属猎头公司总经理孟丽华)
广东工业大学何斌教授围绕AI时代HR的发展展开演讲,讲述了对AI的态度从最初的兴奋惊奇,到焦虑担心,再回归常态的转变过程。他思考了人类可能面临的像机器一样的危机,以“毛毛虫”隐喻AI时代人们获取碎片化知识的现象。他强调,不变的是人性与创新性工作,HR的发展趋势是从人力到心力,核心是情感力,其竞争力在于人性和技术的双轮驱动。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何斌)
下午专场前沿论道:7位企业经理与专家教授解码AI时代的组织发展新径
下午前沿论道专场由广州华商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廖珍杰主持。廖珍杰副院长在专场开场致辞中指出,要将前沿技术融入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注重培育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关注AI时代的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等应对措施,他呼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多方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推动管理教育创新发展。
(广州华商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廖珍杰)
中山大学吴培冠教授的分享围绕AI时代展开,谈及AI对教育、医疗、金融等多领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职业替代等方面的恐惧。他详细介绍了AI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包括甄选时提升效率但存在准确性问题,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生产力但存在信任问题,培训能突破时空限制但效果因人而异,留存可借助算法但存在隐私问题。此外,他还针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执行会长吴培冠)
华南师范大学孙中伟教授聚焦人工智能对雇佣关系的影响进行分享。他阐述了研究背景是应广东省人民政府研究会邀请,将劳动关系概念转为雇佣关系进行探讨。他回顾了过去十几年从“机器换人”到关注AI对就业冲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工作形态呈现劳动力灵活化趋势、管理范式向算法管理转变、就业市场两极化等问题,并介绍政府关注底层产业工人、加强劳动立法等应对举措,以及灵活就业带来的“去雇主化”和社保相关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孙中伟)
东升人力资源行政中心总经理陈梦雄围绕AI时代的情感管理展开分享,从重视原因、能力解析到提升路径进行全面讲解。他指出,AI时代瞬息万变,但人性与情感始终不变,把握情感本质才能赢得未来。当下,青少年抑郁风险率达24.6%,情感因素占比42.3%,成年人也深陷“数字孤独”,过度依赖手机而缺少现实交流。在职场中,企业也更看重管理者的情绪管理与共情力,情绪价值已成为职场新刚需。他指出,通过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坚持每日反思与公益实践,可有效提升情感能力,在AI时代收获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广东东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行政中心总经理陈梦雄)
广州翔龙集团副总裁郑桂梅女士结合自身在多行业近30年的工作经验进行分享。她表达了对AI的看法,认为其是技术,人们应关注、学习并应用,保持高效学习力。在企业人力管理方面,她强调,人才需为组织创造价值,解决选育用留中的各种问题,建议关注企业与员工匹配度,降本增效同时兼顾员工积极性。她为学生发展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在大学中注重自学,通过实践提升能力,选对行业标杆,培养正面思维习惯。
(广州翔龙集团副总裁郑桂梅)
湖南师范大学李琴教授本次分享聚焦AI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她分享了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经历,回顾了前AI时代以“四抓四提”培育五维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的成果以及教育目标。她分析了AI对教育可能引发就业危机、促使改革转型的冲击,提出在AI时代,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创造人机协同学习方式,推动教师教学范式转型等教育革新方向,并分享了湖南师大在师资培训、教学实践、课程合作等方面的相关举措。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李琴)
傲信副总兼研究院负责人张智旭围绕AI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展开分享。他讲述了AI工具对岗位效率的提升,如财务专员月报绩效时间缩短,同时也引发了员工不同的反应。他分析了背调行业受AI冲击的特殊性以及企业用人诉求的差异,指出企业面临组织变革,敏捷型组织兴起,岗位结构化变动,新兴岗位涌现。他强调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在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痛点和期望,如提升员工持续学习能力和人机协同领导力。
(傲信(广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兼研究院负责人张智旭)
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陈洁分享了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包括实践能力不足,高校教育重理论而企业看重实操能力,以及区域发展不均衡,中西部高校资源有限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她阐述了社会组织作为资源整合者、实践平台搭建者、技能赋能者的角色定位,并给出了推动校地融合、加强智库赋能、强化技术驱动、完善就业护航机制等助力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陈洁)
闭幕致辞:锚定AI方向,擘画人才培养“新蓝图”
广州华商学院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袁仕海作总结致辞。袁仕海书记对AI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论坛成果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达成了“技术为用,人文为本”“跨界融合,能力重构”“伦理先行,责任共担”的共识与启示,做出了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企协同、实现师资升级等行动承诺。他发出了共筑人才培养生态圈、企业开放数据与场景、学生坚持终身学习的愿望、展望与呼吁,鼓励各方积极拥抱AI时代。
前沿洞察:AI与产教融合的双轮驱动
在这个算法重构组织形态、数据重塑人才标准的时代,AI正以“算力+场景”的双重维度,颠覆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AI凭借深度学习算法处理海量人力资源数据,AI正重构人才能力框架——数据分析能力、人机协作素养、算法伦理意识,成为新时代HR的核心竞争力,正如论坛嘉宾指出,“未来HR的办公桌,将同时摆放员工手册与数据看板”。
高校产教融合作为破解人才供需失衡的“密钥”,正从传统校企合作升级为“技术-场景-人才”的生态共建。生态共建将打破“学校开课、企业实习”的割裂模式,形成“技术赋能教学-教学反哺场景-场景锤炼人才”的闭环,当高校与企业生产线同频共振,才能孵化出真正适应AI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图文/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育静)
上一条:喜报|民办高校唯一!华商学子斩获广东绿色金融竞赛三等奖
下一条:深化产教融合 共探数字贸易新未来——数字经贸学院与广东省跨境商品贸易协会开展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