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
“我和黄华华同志就是要带头做好广东教育的‘后勤部长’。”
“到2020年,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与港澳紧密合作,把广东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打造成为我国南方的教育高地。”
“收入不公平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一生。”
“在教育上花再多钱都值得,对教育投入不能只算眼前账,而是要算大账、活账、长远账。”
……
昨天(1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汪洋书记的讲话以深刻的哲理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代表们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对教育规律理解最到位的一个报告,不论是“教育优先论”还是“教育公平论”、“教育回报论”等,都让人备感振奋,备受鼓舞。
论成绩
一年新增四院士创历史最好水平
(广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列全国第一、第二;高等教育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发展……;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重大飞跃,2009年一年内新增9项“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排全国第三位,一年内新增两院院士4名,其中中山大学新增2名,创了历史的最好水平。
记者观察:现在广东已是名副其实的职教大省,与2006年全国排名20多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而对于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飞跃,汪书记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论教育优先
教育基础不牢,科学发展就会成空中楼阁
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三促进一保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扶贫开发“双到”,特别是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所有这些战略举措,归根到底都离不开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如果教育的基础不牢,这些战略举措就会失去支撑,广东的科学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为当前计,为长远谋,我们都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广东科学发展的根本,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记者观察:“优先发展教育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执政理念和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一大创新,“汪氏教育优先论”,让听者倍增前行动力。
论教育公平
收入不公平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一生
教育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体现,是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基石。收入不公平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一生。
对于教育改变人生这一点,相信在座的同志们都有同感,你们今天能在这里参加会议,我相信教育对于你们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你们都是通过教育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保证人民群众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不论贫富贵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记者观察:关于“教育公平”,汪书记在讲话中多处论述,多次脱稿而谈,推心置腹,饱含情感。这是汪洋书记讲话中最大的亮点之一。不容置疑,教育公平是中国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更是先行先试的广东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论教育回报
投资教育回报率高
美国经济学家盖尔。约翰逊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是,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收入增长3.5%—5.5%.
据世界银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加一年,创造的GDP可增加9%.我国学者对制造业企业的分析表明,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
记者观察:投资教育,回报率最高。汪洋书记的讲话旁征博引,以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把投资教育转化成“GDP”、收入增长,说服力很强。
论差距
与长三角、环渤海在教育上的差距,已影响到广东省竞争力
虽然现在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实力上还可以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比高低,但教育发展综合实力上的明显差距,却已经开始影响到广东省的竞争力。(这件事)要有危机感和战略眼光。长三角、环渤海今天的发展得益于他们祖宗留下的深厚底蕴,作为“未来祖宗”,我们也要给下一代留点教育底蕴。
记者观察:汪洋书记在讲话中数次比较长三角,几次脱稿讲话,言简意骇,发人深省。珠三角教育如想像经济一样,在中国呈“三足鼎立”之势,必须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汪洋书记的焦虑,当成广东教育前行的动力。
论落实
对迟迟不能落实的,要进行问责
地方落实一些地方对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教育认识还不够高,没有认识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更应当是一种教育自觉和文化自觉,是全社会对教育的自觉行动。由于教育投入大、周期长、成效不能立竿见影,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记者观察:汪洋书记的批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把教育优先发展提升到教育自觉和文化自觉的层面,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
助学金落实迟迟不落实1500元助学金,问责!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落实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和城市低保学生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制度。据了解,全省有不少地方没有落实地方财政配套部分,导致不少学生没有足额领取1500元助学金。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希望大家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这次会议后,没有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地方,要抓紧落实。对迟迟不能落实的,要进行问责。
记者观察:“助学金”是什么,就是贫困中职生的吃饭钱。据了解,广东目前还有约10多万贫困中职生只能拿到国家和省补助的60%即900元,还有地方配套的500元拿不到。地方财政再困难,难道就不能省吃俭用、勒紧裤带把“500元”的吃饭钱给到贫困生手中吗?汪洋书记讲到此处时,神情凝重,让人印象深刻。
代课教师问题点名5市工作不得力,要在今年内彻底解决
省委、省政府在两年前已经作出部署,要在今年内彻底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希望各地抓紧做好这一工作,省将加大督导检查,对工作不力的,要追究责任。……汕头、汕尾、揭阳、梅州、茂名现在任务还比较重。不能(一提这个事情)就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就是不担心教育质量的问题,这不行!两年时间快到了,希望大家抓紧解决。
记者观察:解决多年不能解决的代课教师问题,是教师节前献给广大代课教师的最好礼物!全省还有近两万代课教师在岗,希望这个问题早日妥善解决。
论教育新战略
粤港澳紧密合作,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教育全民化、教育合作国际化,到2020年,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与港澳紧密合作,把广东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打造成为我国南方的教育高地。
记者观察:“打造成为我国南方的教育高地”,全新的提法,未来广东教育全新的战略思路,这也是报告中的最大亮点。广东以勃勃雄心明确了今后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优质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此,数年的“追赶”才有望成为“引领”。
论外来工子女读书
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解决
广东省是非户籍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大省。据统计,2009年,全省非户籍义务教育学生达到279万人,比江苏、浙江、福建的总和还要多。应当看到,外来人员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解决他们子女的读书问题。
记者观察: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广东绕不过去的问题。尽管任务异常艰巨,但汪洋书记在讲话中直面了这个问题,并有了清晰的解决办法。
论“娃娃教育” 学前教育要先行一步,增加财政投入
学前教育要先行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记者观察:针对社会之前非常关注的学前教育,汪洋书记首次明确表示要“建立政府主导”,这对于目前普遍以市场为主导的学前教育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论职教发展
打造贯通衔接的“广东职教模式”
(职教发展)要做到三个“不动摇”。一是坚定普及目标不动摇。二是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动摇……既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贯通衔接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广东职教模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坚持优质发展不动摇。
记者观察: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意味着优秀职教生今后也可以深造读研,这是广东的一大步,走在全国前列。
论广州大学城
是全国高教发展的一个亮点
如果把整个教育体系比作一座金字塔的话,高等教育是金字塔的“塔尖”,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不仅大幅增加了15万个高等教育优质学位,而且提升了办学效益,优化了布局结构,带动了全省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提高。广州大学城已经初步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中心、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是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记者观察:尽管起步时艰难重重,但现在回望,广州大学城为提升广州的城市综合实力和广东的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点,广东人永远不会忘记。
论高教“三驾马车”
大力发展工科,稳定提高理科医科,调整提高人文社科,扶持农科
用一个比喻来说,未来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发展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相互协调。
要大力发展工科,稳定提高理科、医科,调整提高人文社科,扶持农科。
记者观察:从汪洋书记讲话中可以读到,未来广东高校就是要大力发展工科,这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需求。
论教育改革
对教育改革者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教育要发展,改革需先行。……对教育的改革者要给予大力的支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记者观察:教育系统一直被媒体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这个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教育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如果不能拿出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来进行教育的突围,那么,就永远只能作茧自缚。
论民办教育
当“促进派”落实民办教育“国民待遇”
对民办教育要积极扶持,多做促进工作,做民办教育的“促进派”。
要按照《广东省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和有关规定,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等的“国民待遇”,落实民办教育在规划、用地、建设、税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记者观察:做民办教育的“促进派”,省委书记的这个角色担当,会不会让在艰难中生存的民办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春天?我们拭目以待。
论高校办学自主权
希望南方科大走出一条改革创新路子
政府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学校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要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以制订和完善学校章程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得到教育部的积极支持,希望他们的改革创新能走出一条路子。
记者观察:政府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学校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提法非常专业到位。试想想,我们现在有多少事情是按照教育规律在办呢?
论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当会使学生厌学
要大力促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实现“四个根本转变”:从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鼓动多样性和创新性转变,从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转变,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从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转变。教学方法不当会促使学生厌学。
记者观察:对于当下中国教育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汪洋书记一针见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急需变革的领域。
论引进港澳名校
要像改革开放当年引进外资一样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要充分利用广东省得天独厚的毗邻港澳的优势,扩大合作领域,促进优势互补,重点引进2—3所港澳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建设粤港澳合作办学探索区。这方面思想还要解放些,步子还要更大些,要像改革开放当年引进外资一样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此,教育部很支持,接下来还要抓进度。
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重点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珠三角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
记者观察:要想在中国教育占有一席之地,广东最大优势是什么?毗邻港澳就是其中非常独特的一点。要想成为中国南方教育高地,粤港澳的教育融合是一个大问题,这需要我们拿出改革的精神,在制度上有更大的突破。
论教育投入
在教育上花再多钱都值得
在教育上花再多钱都值得,对教育投入不能只算眼前账,而是要算大账、活账、长远账。
到2020年,全省各级财政性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5%以上。从今年起,各级财政都要逐年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一个百分点,力争到2012年达到22%以上,到2015年达到24%左右。
记者观察:从“教育经费占GDP4%”到“各级财政性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5%”,这一提法是符合广东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创新提法,更有针对性,把对教育的重视真正落到实处。
论德政
人们从来不会谴责对教育舍得投入的执政者
一个成熟的、有远见、有谋略的领导,必然是重视教育的领导。历史上往往把“修路、治水、办学”看作为最重要的德政工程,人们从来不会忘记崇文重教的领导者,从来不会谴责对教育舍得投入的执政者。
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做好教育工作的“后勤部长”,在这里我表一个态,我和黄华华同志就是要带头做好广东教育的“后勤部长”。
记者观察:当好教育的“后勤部长”,亲切又熟悉的提法。想当年拍板恢复高考时,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当好教育的“后勤部长”。没错,重视教育的执政者,人们永远会记得。
上一条:港澳居民今日起可在网上免费申请入台签注
下一条: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