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

《南方日报》专版报道我省高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广东高校:转型升级“发动机”

2012年05月28日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强调,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把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

    高校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科技资源丰富,历来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源泉。

    过去几年间,广东高校为我省自主创新输出了多大的动力?今天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会议暨成果展给出了答案:

    “十一五”以来的6年,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6年,也是我省高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6年。

    6年来,广东高校瞄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深入加强学科建设,依托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促进了多学科的融合,并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出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企业,使高校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

    在我省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广东高校正起着“发动机”的关键作用,切实担当起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的时代重任。

    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6年增加70万个学位

    办学规模不大一直是广东高等教育界的心病。随着广东经济以全国遥遥领先的速度高速增长,广东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在“十一五”期间,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性改观,全省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6年来,我省高校的在校学生规模实现了逐年稳步增长。本专科生从2005年的87.5万人增加至2011年的152.7万人,研究生从2005年的4.4万人增加至2011年的7.76万人,6年间,高等教育学位数量一举增加了近70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22%增长到2011年的28%,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

    在更多孩子读大学的同时,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实现“深造梦”。这突出表现在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的飞跃。到2011年底,我省高校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13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23个,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增至25个,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从2005年的46个增至1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从2005年的0个增至20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从2005年的94个增至249个,基本覆盖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学科门类,为建设创新型广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科水平▶▷6所高校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高等教育的规模上去了,这固然是十分可喜的一步,但要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奋斗目标,还要向教育的内涵和质量要“生产力”。

    学科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最重要的载体和依托。“十一五”以来,我省积极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实现了悄然“升级”。

    从学科门类结构来看,我省在稳步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同时,理科类、工科类、农学类等学科实现了快速发展。与2005年相比,上述3个学科门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数量分别增长了275%、206%、283%,这为支撑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区域布局来看,在巩固发展以广州、深圳、江门为主体的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同时,我省大力支持粤东、粤西地区高校的学科建设。其中,重点将湛江三所高校列入了《广东省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着力提升粤西地区的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目前,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地区高校和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地区高校的硕士以上学位授权点数量分别达到了35个和16个,这为粤东和粤西地区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从优势学科地位来看,我省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截至目前,国家财政和省财政先后“狂砸”81亿元,投向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在这些重点建设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下,广东高校一批学科跃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广东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有48个,其中一级学科5个,涵盖1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43个,比“十五”期间有了明显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有6所高校共计23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的前1%,其中中山大学已有12个专业领域进入前1%,这表明我省高校部分优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已明显增强,进入了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高层次人才▶▷全省高校现有全职院士27人,双聘院士67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而高校则是我省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的第一高地。在具体做法上,我省高校通过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并着力构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举荐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十一五”以来,广东省高校通过大力实施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引进领军人才专项”、“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优秀人才计划项目,构建了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出台了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重点引进产业急需、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或国内顶尖水平的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

    种种努力,结出硕果。来自省教育厅的权威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初,广东高校共有全职院士27人,另有双聘院士67人(据不完全统计),中组部“千人计划”49名,“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4名。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个,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390人。在历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7位科学家中,高校占了5位;在评选出的广东首届16位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广东高校有13位。

    同时,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成绩突出。仅2007年以来,我省高校新增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另外,广东高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领域国内最高层次研究平台)10个,居全国第4位。省教育厅还累计投入2亿多元建设了一批高校创新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认为,这充分表明,高校的创新人才队伍是我省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更多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出现,则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重大科研项目▶▷“十一五”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成倍增长

    高层次人才加上重大科研项目,对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2006—2011年,广东高校一共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1项,较“十五”期间翻了一番以上。在我省囊括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中,高校分别了占83.3%和75.0%,显示出绝对的龙头地位。基础研究成果相继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刊登,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申请专利呈“井喷”之势:共申请专利13177项,授权专利5589项,分别比“十五”增长345%和339%。

    重大科技项目是国家科学研究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于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创新人才可以更快更好地成长。“十一五”以来的实践证明,广东高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显著增强。

    这首先突出表现在,广东高校承担的高层次科研项目明显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共获得“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15项,是“十五”期间的2.5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943项,较“十五”增长145%;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411项,比“十五”增加了近1倍;承担500万元以上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达116项,千万元级别重大项目46项。

    在这些重大项目的牵引下,一批重大、原创型研究成果不断在广东涌现。中山

    学徐安龙教授团队的《免疫系统起源的亿万年追溯》,揭示出动物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免疫系统进化的奥秘。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院士针对我国常见的慢性肾脏病,开展了专门的机制研究……

    另一方面,随着高水平科研项目数量的增长,我省高校的实到科研经费也取得了跨越式增长,从2006年的23.2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9.12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5年实到科研经费共175.5亿元,超过“十五”期间100多亿元。2011年再创新高达到57.27亿元。

    产学研结合▶▷

    粤高校近3年为企业创效超5000亿元

    湛江特呈岛上的渔民不会忘记,要不是中山大学教授的到来,他们不会走上快速致富的道路。

    几年前,中山大学与广东恒兴集团等企业分别建立了“水产健康养殖产学研基地”和“现代渔业产学研基地”,在湛江特呈岛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渔民深水网箱经济合作社,将分散生产渔民组织起来组成了联合体,直接示范和指导了220户渔民科学养殖,带动了1600多名渔民,促进渔民转产转业、收入翻番。

    这种巨大的威力,正是产学研合作释放出来的。产学研结合的本质是促进经济、教育、科技的有机融合。我省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高校整合优势学科资源、组建跨学科平台、凝炼学科方向、培育创新团队的有效途径。

    200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探索出以基地为载体,以项目为纽带,以资金、技术等为基本要素,集合高校的科技力量和企业的资金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协同创新的“学科+人才+基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实现了“提升一个企业,辐射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深化一门学科,培养一批人才”的“五个一”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学研合作,形成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跨学科综合创新服务平台三种主要模式,实现了高校与企业或地方政府的互动与双赢。是广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秘密法宝。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省高校与企业或地方共建各类创新平台近700个,投入建设经费超过20亿元。近3年来,广东高校承担企事业委托课题超过1.5万项,横向经费超30亿元,为企业解决了超过3万个技术难题,为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5000亿元。

    文化引领▶▷

    许多国家级标志建筑创意出自广东高校

    2010年7月,省委吹响了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

    大学在本质上是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职责和使命。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广东高校担当着的重要使命。

    2010年广州亚运会,是岭南文化与中国文化向亚洲和世界的一次集中展示。广州亚运会“吉祥物”、“亚残运会会徽”、“墨舞挥彩”官方制服等颇具中国风、岭南风的系列作品,就诞生于广东高校。

    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钱学森纪念图书馆,出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学院何镜堂院士之手;而世博会中国馆内让人流连的第一至第三展区,由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其主题分别是: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重点展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国城市营建规划及应对未来城市化挑战的智慧。

    分析人士指出,创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广东高校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与世界的密切交流,多元文化的交汇、吸纳与融合,焕发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意文化蓬勃发展,在场景设计、雕塑、动漫、绘画中加入了浓浓的中国或广东元素,形成了颇具中国风、岭南风的系列作品。

    不仅如此,广东高校亦积极投身重要社会事务、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广东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海外孔子学院,从2006年至今共建成14所,为扩大广东的国际影响、推广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广东高校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在解决三农问题、应对金融危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广东高校通过参与和承担政府部门委托课题,向政府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政策建议等方式服务党和政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发挥高校咨询建言的作用,“十一五”以来,高校专家研究成果被采省级及以上领导批示或批转部门采纳近百份,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来源:广东教育厅)

上一条:全省地市县(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会议召开
下一条:陈云贤出席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