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

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2013年03月20日

——2012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教育研究杂志社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取得显著成绩;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加强理论创新,服务教育决策,回应百姓关切,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一、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部署了一系列改革试点。2012年这些改革试点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须进行顶层设计、深度推进。

(一)教育改革面临新形势,亟须新设计。

有学者指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从满足生存型社会的需求转变为满足发展型社会的需求,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改革的基本政策取向,制度设计、创新与供给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发展的场域格局要求对教育改革给予整体考虑、系统设计:一是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内部的系统性;二是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外部的关联性;三是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改革的整体性。因此,教育改革应分类指导、全面展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二)在改革中坚守教育的基本伦理价值。

教育活动是有基本伦理价值的,能否坚守这些基本伦理价值,关系到改革能否成功。学者普遍认为,对教育改革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改革有没有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有学者以公立学校为分析单元,指出公立学校的基本伦理价值是公共性;如何坚守公立学校的公共性,维护学校的自主性,处理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的关系,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基层创造依然是教育改革的生长点。

基层创造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基层创造,教师是关键。学者从改革主体及其权利的视角提出,要把作为普通参与者的教师切实放到“教育改革的主人”位置上来,为他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提供广阔空间。还有学者强调,基层创造,文化是支撑,要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校进行改进,创建相应的文化体系,提高改革和文化的吻合度。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全面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特征。

学者们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特征形成了初步共识,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在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教育二元格局,统筹发展城乡教育;通过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以及教育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教育互相联结、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城乡教育一体化表现在,城乡教育目标上共识、观念上互通、地位上互认、资源上共享、责任上共担。

(二)科学规划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财政和管理体制。为此,有学者指出要改革目前重心过高的财政体制,让基层政府有能力进行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要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体系,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要素合理流动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要在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夯实农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有学者提出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建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两大要素。

满足“就近入学”和“接受高质量教育”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两大基本要素。有学者提出立足农村实际,“整体规划”和“有序调整”农村中小学数量与规模的政策建议,呼吁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考虑;观照科学化、民主化和道义化的三重价值,以实现“效用最优”、“满意度最大”和“底线公平”。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重点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变革取向。

有学者指出,学有优教,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以课程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成变革的首要取向。要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国际视野和标准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二)探究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学者普遍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对创新型人才应有素质的科学认识。有学者指出,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表现为创新人格、创新行为与创新业绩。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由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创造后期等5个阶段构成;营造创造性环境、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程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创新模式、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是3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和路径选择。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认识滞后、制度缺失、资源不足、环境失调等四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一要通过无缝衔接的方式,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二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力,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技术驱动和支撑,营造文化氛围。

四、新时期德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社会急剧变化、价值取向多元,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一)价值教育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价值教育的定位上,有学者指出培育良好的、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是价值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指向。在对价值教育的理解上,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是有关培养正直的、真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也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还应肩负起传承人类基本价值、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整合优秀传统价值、注重职业价值观的养成以及提升人们的价值理性等使命。

(二)生活德育的论争依旧。

有学者认为,“德育生活化”模糊和倒置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其基本主张也偏离了德育内容,淡化了德育目标,遮蔽了德育反映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的本质要求。也有学者在分析生活德育论存在不足的同时,对其在反思与建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的研究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还有学者指出,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

(三)提出德育走向的新主张。

针对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实践理性德育的主张,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会有新的走向: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将改善德育的课程内容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

五、高中教育定位变化的现实需要与历史必然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重新定位成为共识,但如何定位却有交锋。

(一)高中教育要与高等教育衔接。

加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及其衔接,将符合条件的高中教育定位于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有学者提出,高中教育应增加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学术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高中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可能性,为能够上大学的高中学生做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

(二)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学者以“全民终身教育”理念为立论的基点强调指出,讨论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主要不是看大学希望准备什么,而是看学生在成人以前应该得到什么;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合格人才,更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走向普及水平的高中教育是一种大众的、基础的教育,它的性质和功能与精英性质的高中教育有着本质区别。有学者指出,现有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都不应该把普职界线划得非常清楚,应该强化对学生开展普职融通教育。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研发“宽基础”、“按照个性潜质”分化规律展开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

 

上一条:奥巴马:给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机会
下一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思路聚焦:为中国赢得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