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

大学变职院:漩涡中 路在哪

2014年07月29日

全国首批130余所本科院校转型 记者对话广东试点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副书记吕琦元

深对话

我国高等教育或许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调整。

自6月2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调整计划正式“上线”。然而,数量并非之前传出的600多所,而是首批130余所,且地方本科院校居多。

从综合类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学校,是真“掉价”还是暗“增值”?转型的初衷是冲动还是纠结?记者走访广东首个转型试点东莞理工学院,对话学校党委副书记吕琦元,寻找其中的答案。

文、图/本报记者杜安娜

实习生刘璇

7月21日,虽然已进入暑假假期,学校内一片宁静。实际上,这也是东莞理工学院正式成为广东改革试点后的首次招生,在学校党委副书记吕琦元看来,这次招生很重要。

要反思教学模式和方法

记者:上月底,教育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有评论认为,这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完成,打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瓶颈”,您怎么看?

吕琦元:这个事情实际上是遵从国家职业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的。

上世纪中期,人们发现:学校应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此之前,高校都是做研究的“象牙塔”。二十世纪之后很多高校逐步走出了这个“象牙塔”。

最典型的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的应用技术大学,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形的。德国是产教融合的办学体系,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分类了,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

但我国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美国相似,而没有采用德国模式。

记者:我国大学培养模式目前现状怎样?

吕琦元:本来高校是走两条路:研究型的和应用型的。它们之间并不孤立,到了上面又融合在一起。

研究型的学校可以做到很高的水平,如北大、清华。当然,它们也说自己是应用型的,也培养博士。应用技术大学也有相应的硕士、博士,从两者毕业的同学们都可以互相考取。相互之间是可以像“立交桥”一样互通的。

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在初中升高中时,一部分同学读了职校,一部分读了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只能考高职、高专,考大学的不多。于是两个教育体系就分开了。

在1999年扩招以后,有些院校培养的学生的就业率不太理想,职场的需求和我们培养的人才之间出现了不对口。因此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方法。

记者:东莞理工学院成为广东省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改革试点,学校乐意吗?毕竟不少人认为转型后,好像身份就降了。

吕琦元:教育部从2013年1月开始了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广东省就推荐了我们学校和广东白云学院。

那年以后,很多独立院校都是由师范学院改建过来的,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不在意戴什么帽子”

记者:作为改革试点学校,是怎样的一个想法?

吕琦元:我们提出了1999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独立学院的定型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整合发展三个概念。

独立学院转型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型,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定型发展。现在很多独立学院还是依托的状态,慢慢就成为真正的独立学院了。

我们现在在做的是:给高职建立“3+2”模式,这样的对接不是简单的专升本,其办学方案要和我们学校的办学方案相对接,学生们读完三年后要进行考试,才能进入我校就读。这在省内,是一个创新。

我国教育的现状就是“上了船没有码头”,如果多建一些码头,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记者:目前转型的难点在哪里?

吕琦元:我们东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就是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我们的专业就包括了电子、计算机、机械模具等,我们和230多家企业、许多协会都有对接,也明确的办了几个产业学院。

之所以参加教育部的项目,是希望借助这艘“船”,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借助“外部”的力量,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质量,探索是否能走出一些和其他本科院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来。

我们跟其他院校不一样之处在于,我们没有强大的垄断行业支撑。东莞的发展过程,是自身发展过程,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产业和所有制都是多元化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培养的是既要有技术理论,又能学会应用的人才。现在大多数毕业生技术理论学得很扎实,但动手不行。现在生产线和研究产品中间还有一个环节。那么应用技术大学就在解决这个环节的问题。

记者:本科院校会不会在此级别上进行调整、降级?学校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吕琦元:从目前来看,不会降级。现在大家对技术应用大学还不一定能够接受,我们很积极的参与这项工作,不在意“戴帽子”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把分类改革当成分级改革。其实,现在国家提出来分类改革,是完全不同的一套分类发展,涉及到今后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师标准的问题,要重新建立一套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同的类型可以有同样的水平。应用型大学也可以做到高水平。学生也可以做到博士、博士后,也可以把我们的应用型大学办得数一数二。

转型暂无时间表

记者:这次改革有没有影响到招生?

吕琦元:今年我们的招生情况还是不错的,和往年比更接近省线了。今年我们扩招了七百多人,一次投档满了,超过了一百多人。如果这样看,我们招生的档次实际上是提高了。

记者:有没有学生或家长电话来询问学校转型的事?

吕琦元: 高中老师倒是问到这个问题,我们解释了好长时间。

记者:您觉得转型是“危”还是“机”?

吕琦元:我们希望能发声,希望在教育部、省里,在推进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现在地方院校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理工类的大学,比如财政如何支持?因为理工科的办学成本远远高于文科类院校,我们一个专业的实验室造价就高达一两千万元。理工培养不能上大班课,实验必须分小班进行,文科则没问题。

我们广东的很多地方院校,没有坚强的企业支撑,都是综合类的。这需要政府来调节。德国的做法是,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候,政府会提供补贴,把所得税扣减,国家承担了这个资金。在我国,暂时还没这做法。

另外,有课程设计的问题。无论是“2+2”还是“3+1”,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企业、生产一线、社会管理一线接轨,课时的标准应该如何计算?一些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政治理论课,是不是可以适当减少或设为选修?还有,教师的职称问题。就应用技术型大学而言,教授的论文的发表并没有实质性的价值,是否可以参与生产过程,为企业解决问题作为评判标准?在这些方面都希望进行配套的修改。

记者:转型算是正式启动了,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吕琦元:目前我们把自己的方案报给了省里,省里也上报到国家了,国家方面还要再研究。

现在成立了一个应用技术大学的联盟,都在探索这个事情。现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相同的是大家都在往应用型的方向走。

地方院校先转 重点大学未闻

7月22日,东莞理工学院完成了今年的招生,其党委副书记吕琦元也长长舒了一口气。今年的招生情况“不赖”,不仅录取分数高于往年,而且还扩招了700多人。

今年1月,东莞理工学院被选定为广东试点,成为全国“变身”职业技术学院的130多所大学之一。那之后,吕琦元收到很多高中老师的电话咨询,“说你们是不是‘掉价’?”他解释说,“虽然对学校来说是投石探路,但也是顺势而为。”

他坦言,这次调整,和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不谋而合的。

现状:“转”的都是地方院校    国家重点院校暂未闻

自去年被选定为广东试点之后,东莞理工学院的身影很“活跃”。吕琦元觉得,这或许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他坦言,作为一家地方的二本院校,身份也挺尴尬。虽以理工技术见长,但背后却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每年需要巨额的投入。

和全国130多所试点一样,“转”也是一种内在的“冲动”。“不如早转,喝个头啖汤”。

从目前“开转”的学校来看,有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居多。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即将转型的多所本科院校,并不局限于新建院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名校。

不过,据记者了解,暂时还没有“211”、“985”高校提出转型申请。

推进:高校分类需重新设计

据了解,高等教育的一些本科院校将转为职业教育,去年开始才进入到实施环节,此前还只停留在“讨论”阶段。

吕琦元告诉记者,他也是从去年1月份才被正式告知,转型是要动真格的。经过几轮讨论和实践,他发现,“除了学校‘动’起来,教育管理部门还需要一套新的分类标准、学校及教师的考核体系,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

“比如,目前大学的分级方法是否适用?还有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程的设置,需不需要占这么大比重?教师的职业晋升,是不是仍以在学术刊物上的发稿量来作为考评标准?”吕琦元提出一连串建议。

只是,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至于转型时间表,目前还很难确定。

未来:中职生将来能深造成博士

对于一个普通的中职生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一名中职生,今后将可以读专科、本科,甚至深造为硕士、博士。”吕琦元说,学校转型后,就是要搭建这样一座桥梁。“这就给那些职业倾向比较清晰,但没有考上好大学的学生,有了一个上升的通道。”

它打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瓶颈”,让中职生有机会完成从低等到高等的过渡。

如“3+2”模式,中职毕业的中专生,如果深造2年,可以获得大专文凭;而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可以获得本科文凭。

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3+2”人才分段培养等模式:就是完成了前半部分,就可以拿到前半部分证书,进入到后半部分,学业合格也可以拿到另外的证书。转阶段时不需要再参加全国高考。(大洋新闻时间: 2014-07-25 来源: 广州日报)

上一条: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
下一条:瞭望:抓住四个“准确把握”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