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华商新举措!广州华商学院举行“华商师徒制项目启动仪式暨青年教师成长赋能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09-30

当前,广州华商学院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本科合格评估攻坚与长远发展布局并行。为进一步深化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职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并充分发挥资深教师在教师培养中的指导、帮助与传承作用,9月28日,广州华商学院“华商师徒制项目启动仪式暨青年教师成长赋能研讨会”在广州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此次会议主题为“薪火相传,携手共进”。学校校长胡军、党委书记陈玉欢、副校长吕峻闽、校长助理黄跃雄、黄伟新出席,各二级学院院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2025-2026学年华商师徒制项目师徒代表共计230余人参会,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会议由人事处副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杨俏文主持。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


学校党委书记陈玉欢教授致辞。陈玉欢书记提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此次启动的华商师徒制是“4334教师培养体系”核心工程,是落实国家要求、深化“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举措。项目面向35岁以下新教师,由银龄教师及骨干教师任导师,以“课程+项目”为载体,覆盖教学全流程,配套“一对一培养+专项经费+优秀激励”机制,通过三维考核与资源倾斜,形成“校院联动、闭环培养”生态。

针对师徒双方的角色定位与成长方向,陈玉欢书记提出明确期望与要求。对学校导师,她强调,要立足自身专业优势与育人经验,当好“三个表率”:以“把关者”严抓课程设计、课堂实施指导;以“赋能者”带领探索教改与技术应用;以“传承者”用师德涵养青年教师教育情怀。对青年教师,她勉励道,作为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要以“主动”加速成长:一是主动对标导师与优秀同行,在悉心指导下夯实教学设计、课堂把控等教学基本功;二是主动投身教研项目与实践任务,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主动反思教学得失、总结经验方法,将实践积累转化为教学创新的动能。她引用古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点明师徒制价值,强调这是双向滋养的修行,期待师徒携手共进,为学校发展凝聚更强合力。

随后,副校长吕峻闽宣读2025-2026年师徒结对名单。本学年师徒队伍覆盖会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管理学院等全校15个单位,学校将通过定期座谈、教学咨询、结项考核等方式,全程跟踪项目实施,保障培养成效。

校长胡军、党委书记陈玉欢、副校长吕峻闽分两批为14对导师代表颁发聘书。青年教师代表向导师献上鲜花,一句“请老师多指教”传递出求学热忱;在场全体师徒按组完成献花,聘书承载使命,鲜花凝聚感恩,现场氛围温馨而庄重。

 

在仪式互动环节后,各代表围绕师徒制实践分享经验。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戴经国作为二级学院代表发言,介绍了人工智能学院通过“一对一”导师制系统培养36名青年教师的扎实成效。其中,指导学生斩获全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成功申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新专业。戴经国院长表示,学院将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优化指导机制,助力学校师资建设。华商师徒制导师朱文分享经验,强调了教师隐性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建议导师跟踪前沿、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融合能力与抗压能力,以“行动优先”助力学校评估与学科发展。青年教师代表、健康医学院张咏怡则感恩学校搭建成长平台,表示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导师指导下夯实教学基本功,探索教育创新。

校长胡军作总结讲话。他提到,华商师徒制并非简单结对,而是学校加强师资建设的“先手棋”,对推动内涵发展、实现“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愿景意义重大。当前学校教师结构呈“工字型”,青年教师成长需求迫切,项目通过新老教师经验传递,激发创新活力,这种“老带新、新促老”的双向赋能,最终将转化为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形成教师队伍梯队化发展生态,对此,胡军校长提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导师需切实履行“传帮带”责任,因材施教、开放包容;第二,青年教师需珍惜机遇,兼顾教学科研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第三,各教学单位需借鉴人工智能学院经验,加强过程管理,推动项目走深走实,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启动仪式后,暨南大学于沛教授、黄君凯教授、高黎教授、操宣敏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围绕教育理念、课程建设、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开展研讨分享。于沛教授解析教育理念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强调师德与教学能力培养。黄君凯教授围绕课程建设要求,提供了从定位到实施的全流程方法论;高黎教授、操宣敏教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享师徒制助力教学竞赛、科研突破的实践路径,为在场师徒提供实用经验。

此次华商师徒制项目的启动,既是广州华商学院紧扣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核心要求、补齐师资队伍建设短板的关键举措,也是学校应对当前提质增效需求、夯实教育教学质量根基的重要实践。未来,随着师徒结对实践的深入推进,学校将持续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推动学校在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实现“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图文/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刘育静)

热线电话:400-8686-818

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1号

邮政编码:511300

肇庆校区: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东城街道黄岗社区工业大道1号

邮政编码:526200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8020002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