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新时代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创新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2025年6月17日,由广州华商学院主办、国际学院承办的“跨界·融合·超越——2025全球胜任力教育创新论坛”在广州华商学院广州校区弘美楼308报告厅举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张宁理事长、陈明明副主任、李东林副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学院院长赵龙跃教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金娜娜教授、广州华商学院胡军校长、范忠宝副校长、焦方太副校长、许娜副校长、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孙虎副校长、广州华商技工学校童国梁校长,以及广州华商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学工主任、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领导、国际学院学生骨干共同出席了论坛。广州华商学院副校长焦方太、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王文忠处长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论坛。


胡军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及,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都面临着数字经济崛起、科技革命加速的机遇,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文明冲突等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理解力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广州华商学院始终将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优秀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与外交家和高校同仁们共同构建开放、共享、可持续的全球胜任力教育生态,培养更多兼具民族情怀与国际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张宁理事长从教育变革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全球胜任力培养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全球胜任力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深入剖析了当代青年在应对全球胜任力挑战时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教育界需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范式转变的建议,可将全球胜任力作为知识迁移的核心能力加以培育,这既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张宁理事长高度评价本次论坛“跨界、融合、超越”主题,认为其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也是专委会与高校协同推进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又一次努力和尝试,期待通过多方合作构建良性育人生态,为国际组织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焦方太副校长在开幕式总结讲话中提到,广州华商学院国际胜任力培养项目基地的建立,将成为华商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新起点,有项目建设中多名著名外交家们的培养和加持,我们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将进入系统性和快车道,形成“理论+实践+国际视野”的特色培养模式。
论坛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学院院长赵龙跃教授从国家战略高度系统解读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深刻阐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使命担当,重点介绍了广外构建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以详实的数据和典型案例展示了该模式取得的显著成效——近年来已培养输送数十名优秀毕业生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任职,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金娜娜教授详细介绍了深圳大学“外语+”多元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国际组织微专业建设、巴黎奥运会志愿者项目、以会促学等创新实践,阐述了构建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机制,以及培养具备双语能力和国际视野复合型人才的成效。

广州华商学院国际学院回雁雁院长,结合国际学院学子参加中国联合国协会每年的三项重大活动所取得成效,阐述了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实践探索;重点介绍了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与国际组织职业发展专题有机融合的课程改革经验,以及构建理论教学与职业引导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国际组织实地参访等举措,有效激发青年学子参与全球治理的职业理想,为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人才做出的有益尝试。

在座谈互动环节,著名翻译家陈明明副主任谈了外语在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李东林副主任则通过数据对比指出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是维护国家利益、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23级英语国际班石睿妮同学分享了她参与模拟联合国等活动的成长感悟,23级会计国际班余意同学谈了参加“大使讲坛”对于国际视野提升的心路历程。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广州华商学院在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作为学校深化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举措,论坛不仅有效整合了校内外优质资源,更通过搭建高端对话平台,为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的全球胜任力教育生态系统注入了新动能。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广州华商学院将始终坚守“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办学初心,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专业+国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更多既胸怀民族复兴使命、又具备全球治理能力的卓越人才,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华商智慧与力量。
(来源/国际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杨培师)